混在1980笑笑嘲笑鸟

第244章 截胡的?

第244章 截胡的?

“你姐夫还在查字典呢。搜索本文首发: 拉小书网 laxsw.com”

陈敏还在坐月子,不耐久站,轰走弟弟就又躺下:“男孩子取名,带晓字,还真不好取,很容易重名。”

曾阿黎揶揄道:“老家那边,咱们这辈的,名字都带晓,晓龙、晓天、晓然,还好晓溪姓张,要不然乱了辈分。”

“当时回来一说,也吓我一跳。”

陈敏挪了一下枕头:“刚好碰上坐月子,这趟也没办法回去,回头帮我带 5万块钱过去,捐给村里修祠堂。”

曾阿黎笑道:“祠堂得给你立旗杆!”

“什么旗杆?”

“上次去才听说的,一个人如果有出息,对家族有贡献,就可以在祠堂边上,用石柱立旗杆,上面刻着名字和贡献。”

曾阿黎轻轻摇晃着小奶娃:“陈凡和秋儿在村子里建学校,村里就说了,要给他们各立一根旗杆。”

“嗯……据说这样的荣誉,仅次于族谱单开一页。”

“什么是族谱单开一页?”

“就是在族谱上为个人单独开辟一页,详细记录其生平、成就或重大贡献,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认可。”

“怎样才算重大贡献?”陈敏追问。

“那可就难了,是要对国家、民族有重大贡献才有机会,咱们的老家陈家村,族谱单开一页的只有两个。”

“一个是咱们这一脉的老祖宗陈扬美,明朝的大理寺卿、浙温知府、以及钦差大臣巡视两广,但能单开一页,是因为战功。”

“族谱上记载,当时土司造反,咱老祖宗坚守桐梓孤城,屡出奇兵以挫敌锋,因挫贼靖寇有功,族谱才单开一页。”

“另一个族谱单开一页的,是一位老兵,上半岛打过米国佬,挣了个一等功回来,可惜老人已经去世。”

“这也……”陈敏咋舌。

族谱单开一页也太难了:“得嘞,咱们是没机会单开一页,但立个旗杆还是可以的,再加 5万,拿 10万回去修祠堂。”

“姐,局气!”曾阿黎赞道。

“等会儿,咱们女人能立旗杆吗?南方很多地方,女人都不让进祠堂的,尤其是外嫁的女儿。”陈敏问道。

“闽南是三里不同音,十里不同俗,陈家村没有这个说法,逢年过节祭祀,女人都可以进去祭拜,秋儿立旗杆的事已经定下。”

闻言,陈敏点了点头:“你跟园园呢?就没想过也立一根旗杆?”

曾阿黎微微一愣,要吗?

逗了一会儿孩子,曾阿黎回东跨院,把赵姑娘喊来:“我们要不要也给老家办些事儿,在祠堂立一根旗杆?”

赵姑娘嗯道:“要不,试一下?”

毕竟是祠堂立旗杆,意义不一样,三人都是陈家的媳妇,既然要立旗杆,谁也不能落下。

姐妹三人,什么事情都可以让,但祠堂的事不能让,等以后死了,牌位是要供进去的。

赵姑娘眼珠子一转,有了主意:“老家到镇上的路不好走,我给老家修一条水泥路。”

“赵园园,我打算修路的!”

“我先提出来的。”

“那就修两车道,一人出一半!”

“成交!”赵园园点头。

老家到镇上也不过八九公里,修水泥路也花不了多少钱。

俩姑娘拿定主意,就跟着忙活迁坟的事情,在京城这边,习俗什么都还算简单,到了老家,习俗就多了。

老家这边有二次金葬的习俗。

也就是人死下葬之后,埋葬五到八年,等尸体腐烂完毕,再择吉日打开坟墓,拾洗遗骨,再装到高约 1米的陶瓮里,并再次安葬。

陶瓮,又叫金斗、金瓮!

这种习俗的起源很早,闽南人的祖先均来自中原,自称“下南人”。

历史上,闽南人经常迁徙,一旦迁徙,也要把上辈人的坟墓迁到新的居地,返回祖籍地时,也要带骨迁回。

这就形成拾骨二次下葬的习俗。

京城这边已经流行火葬,老人的骨灰带回去之后,也要按照当地的习俗,放入金斗中再下葬。

下葬之后,隔日全家人披麻戴孝,敲锣打鼓,鞭炮不断,把牌位供入祠堂,整个仪式才算完成。

忙完这些,还有入族谱的事情。

同样要择日,到祠堂祭拜才能把名字录入族谱,就是登记到陈凡这里,族老们的神色都怪怪的。

翻开族谱,娶三个老婆的,就他一个,算是创造家族历史。

同时,又羡慕!

这小子是真会娶老婆,三个媳妇儿,一个赛一个水灵不说,还一个比一个有钱。

头一个出钱建学校,后两个又要出钱修路。

还要修两车道的水泥路。

老天爷哟,走遍整个县城,也没有这么好的路,没想到咱们这山沟沟的小村子先享受上了。

这么大的贡献,必须立旗杆!

他们忍不住怀疑,陈家小子该不是吃软饭吧?还一吃就吃三家,这也是天大的本事。

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大可能,陈凡他姐虽然没回来,但也出了 10万元修祠堂,家里应该也是有钱的。

鉴于他们家对村里的贡献,村主任还有族老们一致认为,可以给他们在村里划一块宅基地。将来回来,也有地方住!

陈木胜欣喜地应下,父母迁葬回来,以后还要回来扫墓,逢年过节也要回来,有个房子总归是好的。

正好,许今夏的工程队就在村里干活,把建房子的事情一并交给他,就修成四合院的样式。

“晓龙、晓天,最近学得怎么样?”

一个是叔公家的孙子,一个是姑婆家的孙子,陈凡上次回来,就把人交给许今夏,让许今夏带着干工程。

“哥,还行吧。”

陈晓龙挠了挠头,腼腆地笑了笑:“夏哥挺照顾我俩的,已经开始让我俩管一些事情。”

陈凡掏出烟,给哥俩递上:“认真点学,等将来能自己上手,让你嫂子给你弄几个工程。”

陈晓龙接过香烟,嗯道:“哥,你放心,保证不给你丢脸。”

“学不好,丢的是你自己的人。”

陈凡笑了下,郑重说道:“你嫂子的基金会,每年都要建几百所学校,将来能吃下多少,得看你自己的本事,对了,你嫂子呢?”

“嗯……”陈晓龙张了张嘴。

陈晓天捂着嘴,忍不住笑出来:“嫂子被一群孩子追着跑,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。”

“怎么回事?”陈凡讶异。

“咱们这儿,这个季节野果最多,尤其是山捻子最好吃,孩子们一放假都去山上摘,嫂子抢了一篮子就跑。”陈晓天笑道。

“……”陈凡一头黑线。

懒得搭理这哥俩,陈凡直接回土楼,还没到门口,就看到许今秋跟个打胜仗回来的将军一样,手上提着一个竹篮子。

“陈凡,过来吃山捻子。”

许今秋停下脚步,招手让陈凡过来:“老家这边叫哆呢,味道真不错,特意抢回来给大家尝鲜的。”

“被抢的孩子没哭吧?”陈凡气道。

“不知道,我抢了就跑。”

“您真牛!”

陈凡哭笑不得,提过竹篮子,回到叔公家,把山捻子倒进盆里,让陈晓然把篮子还回去,还拿了五块钱,让她送过去。

把山捻子洗干净,自己吃了几颗,味道确实顶好:“许老师,您的战利品,喜欢就多吃一些。”

“味道好吧?”

许老师一个接一个送进嘴里,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陈凡见状就没打算告诉她,这玩意吃多了容易便秘。

反正第二天,许老师脸色就不好看。

见陈凡憋着坏笑,许今秋就气不打一处来,狠狠揍了几下,连自己媳妇儿都坑,也是没谁了。

又歇了两天,大家都要回京。

回到京城,才歇息一会儿,曾阿黎就迫不及待地催促:“赶紧的,把王和堂老爷子请家里来。”

“那也得看人有没有时间。”

翻了个白眼,陈凡提上两瓶茅台,开着车就直奔鹤年堂,找到正在坐诊的老爷子。

刚认识的前两年见面还比较多,哪怕上大学之后,周末回到家里,陈凡也会去北海公园锻炼,经常能碰上老爷子。

搬到鸦儿胡同之后就很少去。

等病人走后,陈凡才上去:“老爷子,好久不见,最近忙不。”

王和堂看了一眼陈凡,揶揄道:“你小子气色不错,看着不像有问题,怎么上我这来了?”

“瞧您这话说的,没事就不能来看看您?给您带的茅台,都是 10年以上的,特意找人搞来的。”

“无事献殷勤,说吧,什么事?”

“您老什么时候有空,想请您到家里坐会儿,给家里人看看。”

“很着急?”王和堂问道。

“那不会,就是调理养生,家里人太多,一起过来不方便,要不然也不敢劳您跑一趟。”

“那就明早?”

“行嘞,那明早我去接您。”

确定下来之后,陈凡就先告辞回家,没曾想家里多了一个人:“文雅,你怎么跑内地来了?”

“陈总,事情有变,特意赶来的。”

“哪件事?”陈凡讶异。

“就是葵涌港码头。”

周文雅小心翼翼地看了老板一眼:“英伦鬼佬最近到处找人,现在有人打算接手,据说已经开始谈判。”

陈凡眯起眼睛:“找的谁?”

ps:二更到!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