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落秘闻爱信不信呗

第8章 老狗

这个事,源自一段很久以前在网上偶然刷到的监控视频,那画面,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头皮发麻。

因为当初还没有展开净网行动,所以啥乱七八糟的视频都有。

甚至可以在空间里看到战场上斩首的视频。

不像现在大多数都是剧本,而这个视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!

视频的背景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,破旧的房屋错落分布,道路两旁堆着柴禾,处处散发着陈旧的气息。

视频里有一条老狗,身形瘦骨嶙峋,毛发杂乱。

一条粗铁链紧紧地拴在它的脖子上,另一端固定在狗窝的木栓上。

它的眼睛浑浊,整日趴在地上,偶尔缓缓地摇摇尾巴,像是在向这漫长又无趣的日子妥协。

过年的时候,村子里热闹起来,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。

有一家人从外地回来,其中有个不懂事的小孩,一回到老家就像脱缰的野马,满村子撒欢。

路过老狗旁边时,他像是突然来了恶趣味,对着老狗又踢又打。

老狗被打得呜呜哀鸣,只能拼命往后缩。

可脖子上的铁链限制了它的躲避空间,只能任由小孩欺负。

小孩玩腻了才大笑着跑开,老狗趴在地上,一动不动,像是在默默承受着这无端的恶意。

到了晚上,村里的人都出去喝酒聚会了,这家小孩的家人也不例外。

小孩一个人留在家里,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。

夜越来越深,乡村的夜晚格外寂静,只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。

突然,“咚咚咚”,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平静。

小孩被吓了一跳,注意力从电视挪到声响上,大声问道:“谁啊?”门外却没有回应。

他又问了几遍,还是一片死寂。

小孩心里有点发毛,但好奇心作祟,他壮着胆子走到门口,透过门缝往外看,外面黑乎乎的,什么也看不清。

犹豫再三,他还是没有开门,学校里教过不可以给陌生人开门。

过了许久,小孩的家人喝酒回来了。

小孩像是找到了主心骨,连忙跟家人说:“刚才有老人敲门,我问是谁,他也不回答,我就没开。”

家人也没当回事,只当是哪个喝多了的邻居敲错门了。

直到第二天,越想越不对劲,村子里就那几号人,都去喝酒了怎么会有人敲门。

于是就去查了监控,这家主人查看监控时,整个人都僵住了,差点吓得把手机扔出去。

监控画面里,夜深人静之时,隔壁那条被欺负过的老狗。

不知用了什么方法,竟然自己把固定在木栓上的环扣解开了。

它缓缓站起身,后腿直立。

前爪垂在身侧,就那样直挺挺地像人一样站着,一步一步,慢慢地朝小孩家走来。

它的动作僵硬又机械,每一步都带着说不出的诡异。

走到门口后,它用头轻轻地撞了几下门,发出“咚咚”的声音,和小孩描述的敲门声一模一样。

紧接着,就听到小孩在屋内问话的声音,可老狗自然不会说话,画面里只有死一般的寂静。

就在这时,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,老狗的喉咙里竟然发出了几声咳嗽声。

那声音沙哑、苍老,像极了一位年迈老人的咳嗽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。

看到这一幕,主人的头皮瞬间炸开,全身的寒毛都竖了起来,一股凉意从脚底直窜到头顶。

这件事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,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有人说老狗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,也有人说这是老狗的报复,还好没开门不然小孩必然会出大事。

而后这老狗当然也是活不成了,没多久就被杀了。

我喝了口水继续说道:“当时我看到视频就是,这个狗站起来走过去敲门,没人开还会坐下等,

后来居然站起来学人咳嗽诱骗开门,真的是荒唐!

这不是精怪是什么?”

蚊子听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:“我的妈耶,怪不得以前寨子里的人老是说狗养到十二岁就要杀了。

因为会成精,可能会祸害主人家!。”

杜涛趴在我的座椅上听的津津有味:“蚊子你说错了,在民间一些观念中,除了狗以外。

也有说猫到一定年龄可能会出现类似“成精”等说法,

但是一般认为猫是8岁就该杀了,而狗是7岁,所以叫做“猫八狗七”。”

我点点头:“杜涛说的没错,不是十二岁是七岁,但是这都是以前老一辈的说法。

以前的人都很少活过六十的,这狗能活七岁也是相当不得了了。

现在生活水平好了,七岁很正常。”

蚊子调整着坐姿,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说道:“那小孩还好没开门,不然肯定会被咬死的。”

我看着后视镜,想观察多杰的表情,但是明显人家对这种事似乎司空见惯。

毕竟人家是专业的,要是拍成电影,我感觉他都可以拿一个猎魔人的角色。

我看了几眼以后,收回目光看着行驶中飞速掠过的道路:“所以啊,我们这个日常生活里,

还是要多与人为善,与动物为善良,别没事就喜欢欺负小动物,

这些玩意,指不定智商有多高,人家不会说话,不代表它不懂事情。”

我看这番言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,大家都是一脸认可,便继续说道:“所以我师兄也是经常告诉我,出去山里,尤其是不要招惹蛇虫蛇蚁。”

蚊子做起一副夸张的表情:“啥?蚂蚁也不能欺负?这还有啥道理?那要不要走路了。”

我目不斜视的回复:“没说不让你走路,你不能故意去欺负这些小玩意而已,应该是这样意思吧,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。”

“因为很多地方,有些山神的化身就是蚂蚁。”多杰嗡嗡的声音传来。

我点点头,原来如此。

不过回想起来,也确实在云男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村落,有着对蚂蚁的独特崇拜,甚至将蚂蚁与山神联系在一起。

有一个传说,在很久以前,村子遭遇了一场大旱灾,土地干裂,庄稼颗粒无收,水源也几近枯竭。

就在村民们陷入绝望之时,一只通体火红的蚂蚁出现在一位老者的梦境中。

它告诉老者,村后那座看似普通的山,实则是一座神山,山里藏着解决旱灾的秘密,而它就是守护这座山的神灵化身。

第二天,老者将梦境告知众人,村民们半信半疑,但面对绝境,决定一同上山探寻,也是死马当活马医。

第三天,当他们来到山中一处隐秘的山谷时,突然发现无数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,正从山谷深处搬运着什么。

村民们顺着蚂蚁的路线走去,竟发现了一处被巨石堵塞的泉眼。

大家恍然大悟,在蚂蚁的“指引”下,齐心协力搬开巨石,清澈的泉水瞬间涌出。

从那以后,村民们便认定蚂蚁是山神的使者。

对蚂蚁敬重有加,将山神和蚂蚁共同奉为守护村落的神明。

他们相信,蚂蚁的行为是山神意志的体现,蚂蚁在村里的活动,是在护佑着村子。

每年特定时节,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摆上丰盛的食物,不仅祭祀山神,也祭祀蚂蚁。

他们会在村子周围撒上谷物,供蚂蚁食用。

祈求蚂蚁和山神能继续庇佑村子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畜平安。

而这种故事其实还不少,供奉蚂蚁的村子也有不少,虎南,运南,逛西,川地都有一些。

这山里的东西,说不清道不明的谁知道呢,神仙的真的存在嘛?

鬼怪真的存在嘛?

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,经历过的人和没经历过的人永远都是在互相攻击和互相矛盾。

但是吧我说句公道话,我认为鬼怪是应该且必须应该“存在”的。

不然死亡将会变得多么可怕,如果没有那些故事,如果真的没有地府和天堂,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可能会变得更加迷茫。

至于真假,谁在意呢?

人们更多的只是在意有没有那么一个盼头罢了。

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,便有对神明鬼怪的想象与描绘。

在远古的岩画里,半人半兽的神秘形象凝视着。

在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中,神仙鬼怪主宰着世间万物的运行。

这是老祖宗们早期试图理解世界、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。

从雷鸣电闪到四季更迭,都被赋予了神鬼的意志,也可以理解为将自然力量人格化神格化。
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对鬼怪和天堂地府的信仰,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

现实世界充满了苦难与挫折,死亡更是一道难以直视的鸿沟。

当人们面对至亲的离去,或是自己生命的尽头。

“鬼怪世界”“天堂地府”便是成为了他们情感的寄托。

就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,这些信仰是人类共有的深层心理结构,它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界限,成为一种特别的也是特殊的精神慰藉。

如果从哲学层面再来看待这个问题,这又涉及到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:生命的意义。

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,人类便是在这荒诞中寻找意义。

鬼怪和天堂地府的概念,何尝不是人类赋予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呢?

它们让人们相信,死亡不是终点,生命有着延续和升华的可能。

这种信仰在无形之中制作起了一种信仰上或者说灵魂上的道德约束。

人们相信善恶终有报,在生前要遵守道德规范,以免死后遭受惩罚。

这所谓的“道德自律”,虽无法被证实,但却在人们心中有着强大的力量。

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再看宗教与文化的交融,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、东方的佛教,还是各种民间五花八门的信仰。

都无一例外是对自然世界的生动描绘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。

当然希腊神话除外,那玩意多少带点离谱,但也不排除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一些缩影。

在宗教建筑里,精美的壁画和雕塑,展现着天堂与地狱的景象。

繁琐的仪式中,人们通过祈祷和祭祀,与神明鬼怪进行“对话”。

这些信仰与文化相互渗透,成为了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然而,在科学昌明的今天,我们擅长用理性和实证去审视世界。

科学无法证明鬼怪和天堂地府的存在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。

科学追求的是客观事实,而信仰和想象则给予我们情感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。

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,共同推动着人类思想的前行与社会的进步。

回到最初的话题,鬼怪是否真的存在已不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它们承载着人类对生命、死亡和意义的思考,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。

在这个充满未知未来的生活里,这份“盼头”将永远陪伴着我们,指引着我们不再迷茫,也让更多人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。
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“鬼文化”与“祭祖文化”如两条紧密交织的丝线,贯穿于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精神脉络里,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信仰、习俗与生活方式。

而其中从古至今,圈内仍然有着“阴阳分界线”的观念,恰似一座桥梁,连接起人间与鬼域。

这也成为大多数人理解这两种文化的关键。

古人认为,世界被一道神秘的分界线划分为人间与鬼的世界。

这条线犹如一层薄纱,看似无形却又切实存在,隔开了生者与逝者。

鬼的世界被描绘成一个阴森、幽暗且充满未知的领域,与生机勃勃的人间形成鲜明对比。

在这样的认知下,鬼的形象往往与恐惧、灾祸相联系。

尤其是当鬼因“饥饿”而从鬼域来到人间时,便首先会选择祸害亲人。

因为他们凭借本能还能找到回家的路。

这里的“饥饿”并非单纯的物质需求,更多是一种对人间情感、供奉和关注的渴望。

也能体现古人对鬼的复杂情感——既敬畏又怜悯。

他们认为生活里的许多不幸,身体健康又或者运势低迷,是因为这些鬼的作为导致的,为了避免鬼的侵扰,确保家族平安,祭祀活动应运而生。

祭祀最初的目的便是安抚那些可能因“饥饿”而躁动不安的鬼怪。

通过献上丰盛的食物、酒水和祭品,满足它们的需求。

希望它们能够待在属于自己的世界,不要轻易涉足人间,祸害自己曾经的家人。

这一行为背后也代表着古人对世界秩序的尊重。

他们相信,只有让鬼在鬼的世界得到妥善的安置,人间的生活才能安稳有序。

祭祖的行为也正是这种祭祀文化的核心体现与延续。

祖先作为与家族血脉相连的逝者,在鬼文化的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。

人们相信,祖先的灵魂在鬼的世界里依然关注着家族的兴衰荣辱,他们既可能成为护佑家族的力量。

也可能因未得到足够的尊崇和祭祀而心生不满,从而带来灾祸。

因此,祭祖不仅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,更是一种通过仪式来维系阴阳两界和谐关系的重要手段。

在祭祖仪式中,人们怀着敬畏之心,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传统,准备各种祭品,布置庄重的祭祀场所。

他们向祖先的牌位或坟墓上香、敬酒、鞠躬,诉说家族的近况,祈求祖先的庇佑。

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形式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。

通过祭祖,家族成员感受到自己与祖先之间的紧密联系,这种联系跨越了生死的界限,成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。

鬼文化与祭祖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影响、相互交融。

鬼文化中的恐惧与敬畏,为祭祖文化赋予了庄重和神秘的色彩。

而祭祖文化中的亲情与传承,则为鬼文化注入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。

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死、对未知世界的独特理解,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在现代社会,尽管科学知识不断普及,但鬼文化与祭祖文化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观,依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

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根本,铭记家族的历史与传承。

总之,封建迷信是不能一棒子打死的,因为你活在阳光里,不代表所有人都在阳光里,有时候,很多人是需要“鬼”的存在的。

我们要摈弃的是那些不好的,邪恶的文化遗留,要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文化,要正确的认知信仰,而非魔怔的。

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所有的问题,而不是去制造更多的问题。

而探索这个世界也是必要的行为,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。

光有理论却没有实际操作,有时候我也建议那些制造问题的人去真正的现实里看看吧。

不要随意否定一切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,你可以不出发,但是那些大好河山会一直等着你,那些传说故事也期待着你的带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