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大运流转,自清明
该说不说他也提出了一个我比较好奇的问题,
一直以来学习的大多都是道家的东西。
佛家的知识底蕴和对人生的感悟可也不是橡皮捏的。
多杰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,随后脱口而出:
“在佛教的世界观中,人生的流转与境遇的变迁皆遵循着因果业力与因缘和合的规律。
所谓“十年大运养一生”。
从佛教的角度来看,这十年一个周期的大运转换。
可视为往昔业力成熟以及当下因缘聚合的体现。
每一次换运都是生命给我们重新审视自我、修正行为的机会。
我们应对此过程的态度和选择,会对未来的人生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一是:诸行无常,离苦得乐之兆:我们认为“诸行无常”。
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,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。
当大运即将来临,这种无常的特性会愈发显着地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里。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在大运转换前,“离”的现象会频繁出现。
工作、人脉、生活环境等原本熟悉的事物,会因各种因缘际会逐渐远离我们。
甚至彻底消失。
这看似是生活的变故,实则是业力与因缘推动我们走向新的阶段。
在此过程中,我们会遭遇诸多不如意。
然而这些困境也并非是毫无意义的,它们是磨砺我们心性的逆增上缘。
我们佛教强调“苦谛”。
即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等种种痛苦。
而这些痛苦正是促使我们觉悟的契机。
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些变化,放下对旧有事物的执着。
以生活经验得来的智慧洞察其中的因果,勇敢地去打破困境。
便能在苦难中领悟生活真谛。
离苦得乐,开启新的人生篇章,迎接大运带来的机遇。
二是:业障消除,善缘汇聚之时。
修行之人深知,专注自身、精进修持能让内心逐渐清明。
这与大运来临前的气运转变有着相似之处。
当一个人不断专注于自身的修行。
提升精神境界时,整个人的气场和运势也会随之改变。
从佛教因果业力的角度解释。
人的气运不顺往往是往昔恶业积累所感召。
这些恶业如同污渍般染污了我们的心灵磁场。
而当我们通过修行。
忏悔往昔过错,积极行善积德,消除业障,气运便会逐渐逆转。
此时,那些干扰我们生活、消耗我们能量的“小人”。
就如同黑暗中的鬼魅,在光明(善念与正能量)的照耀下无所遁形,自动远离我们。
那些纠缠不清的“烂事”也会随之消散。
这就如同阳光驱散阴霾。
当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,生活也会进入清爽有序的状态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与许多人告别,同时也会刹那间领悟许多人生哲理。
随着业障的消除,善缘开始汇聚。
我们会开始去遇到生命中的贵人。
这些贵人会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引,开启人生的正向循环。
但新旧阶段交替之际。
我们又会陷入一段迷茫与痛苦的时期,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若能以“一切皆有利于我”的心态面对。
将此视为消除业障、增长智慧的过程,那么我们就能在痛苦中坚定信念,勇敢前行。
反之,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陷入对往昔的执念。
执着于与无缘之人的纠葛,就会错过大运带来的善缘与福报。
再就是梦境启示,心识觉醒之征: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。
梦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现象,它与我们的潜意识和阿赖耶识密切相关。
当大运即将来临时,我们可能会频繁做一些奇特的梦,
比如在广袤草原上自由驰骋、登上高山俯瞰世界、在大海中乘风破浪、在神秘宫殿里探索未知等。
这些超脱现实的梦境,并非毫无意义的虚幻影像。
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通过梦境传递给我们的启示。
阿赖耶识如同一个巨大的仓库,储存着我们往昔的业力种子和记忆。
在梦境中,这些种子被激活,以各种象征的形式呈现出来。
这些梦境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,要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。
佛教和道教也是一样倡导亲近自然、回归内心,
我们可以去大自然中,在与自然的接触中,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。
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会逐渐被激活。
性格也会发生转变,从急躁慌乱变得稳重平和。
当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,能够承受更多的业力与福报时,
就如同准备好了更大的容器,能够承接更多大运带来的机遇。
蚊子举起手提问到:“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?”
对方笑了笑,没有一丝厌烦,仿佛可以在这种环境里为他人解惑是种享受:“阿赖耶识是我们佛教唯识学派中的一个核心概念,
阿赖耶识也被称为第八识。
在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中,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本。
被视为一切现象的根源和基础。
他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,能储藏各种“种子”,
这些种子包括了我们过去的一切行为、思想、语言等所留下的痕迹,即业力的种子。
与道教三尸虫有异曲同工之妙,
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根据业力的作用而现行。
产生各种身心现象和外在世界的种种相状,推动着众生在六道中轮回。
而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标。
就是通过对阿赖耶识的认识和转化。
断除其中的烦恼种子和业力种子,证得涅盘解脱,实现觉悟和超越轮回。
这也就和道教斩杀三尸可以飞升证道的说法不谋而合。
所谓高僧不论道,高道不论僧也是因为大家最终目的的殊途同归,
而阿赖耶识的概念较为抽象和深奥。
不同的佛教宗派和学者对其理解和阐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,有所不同。”
难得大师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,也不得不感慨对方的博学,不愧是秘宗大金刚。
可能是对于之前隐瞒来过此处的事实有所愧疚也好。
还是感谢我们愿意陪他走一遭,这秘宗大金刚传授学识的机会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遇得上的。
听完多杰这番佛教对“大运”理念的阐释,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。
脑海中道家与易经的诸多理论开始翻涌。
火苗噼里啪啦地跳跃着,似乎也在催促我开口。
这时不交流何时交流?不交流怎么进步!
我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多杰大哥所言,确实发人深省,
但从道家的角度来看。
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相互作用而生。
这与佛教的因果业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道家讲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
这“道”就如同佛教中的业力与因缘,是推动万物变化的根本力量。
在大运的流转上。
道家认为,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。
就像四季的更替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周而复始。
这十年一大运,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周期变化呢?”
蚊子眼睛一亮,连忙问道:“邹哥,照你这么说,道家和佛家在大运的理解上差不多咯?”
我笑了笑,摆了摆手:“也不尽然。虽然都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。
但在具体的阐释上还是有区别的。
道家更强调顺应自然,无为而治。
当大运来临,我们应顺应“自然”的趋势,不要强行干预。
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,
而佛教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和对因果的洞察。
通过修正行为和消除业障来迎接大运。”
杜涛推了推眼镜,疑惑地问道:“那邹哥,在易经里又是怎么看待大运的呢?”
我拿起一根树枝,在地上随意地画着,解释道:“易经以阴阳八卦为基础,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。
其中的六十四卦,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状态和趋势。
在大运的变化中,我们可以通过对卦象的分析。
来了解自己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走向。
比如乾卦,代表着刚健、进取,在大运上升期。
我们就应该像乾卦所启示的那样,积极进取,勇往直前。
而坤卦,象征着柔顺、包容,在大运低谷时。
我们则需要像坤卦一样,默默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”
多杰微微点头,似乎也是认同了我的说法,目光中透着思索:“邹老弟所言,可见学识也是相当丰富,看来这些年没少学习,
不过,在佛教中,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轮回。
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,不知道家和易经在这方面有何见解?”
听到对方居然下问与我,一时间感到果然越厉害的人,越是懂得交流学习的重要性。
我思考了好一会如何回答,见对方一直看着我,等着我张口,便接着说道:
“道家追求的是与道合一,通过修炼身心,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,
这与佛教的涅盘寂静有相似之处,但又有所不同。
道家更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,而佛教则更侧重于对内心烦恼的解脱。
至于易经说实话我也不太搞得太懂,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事物变化的预测和指导,
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修行的目标,但其中蕴含的哲理。
同样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辅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。”
蚊子挠了挠头,一脸困惑:“这么多理论,感觉好复杂啊,根本听不懂啊!
那说到底哪种才是最正确的呢?”
我轻轻拍了拍蚊子的肩膀,笑道:“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。
这些理论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去评判哪种理论更好,而是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。
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,或者说去选择正确的方向。”
杜涛的眼睛藏在刘海之下看不出表情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嗯,邹哥说得对。”
我笑着摆摆手,神情中带着几分谦逊:
“我不过是略知皮毛,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罢了。
这道家与易经的学问博大精深,就是穷尽我一生,也难以理解其中精髓。”
多杰双手合十,微微欠身,说道:“邹老弟太过自谦了,这年纪能有如此见地,已实属难得。”
蚊子一脸好奇,忍不住插话:“邹哥,照你这么说,这世间关于大运、修行的理论学问这么多,门派也各式各样五花八门,那大家的目的难道都一样?”
我望向跳跃的篝火,思绪飘远:“蚊子,虽说门派众多、理念各异,
但究其根本,其实都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谛。
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,从这个角度讲,大家确实殊途同归。
就像佛道两家,虽修行方式、教义阐释有所不同。
但归根结底都是倡导人心向善、净化罪恶。”
杜涛掀起自己的刘海,仿佛想看清什么继而又盖了回去,接话道:
“可我看网上还有现实里,佛道两家的信徒总在争论谁高谁低,这又是为何?”
我轻轻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:“真正深入修行、领悟精髓的人,是不会陷入这种无谓争论的。
那些争来争去的,往往还未真正入门。
没能领会到其中的包容与智慧,佛道本就不是对立的。”
多杰微微颔首,目光平和:“邹老弟所言极是。
在我看来,无论是佛法还是道法,都是滋养人心、启迪智慧的清泉。”
蚊子挠了挠头,恍然大悟:“这么说,我们不该执着于门派的差异。
而是要去学习不同理论里共通的美好,是这个意思吧?”
我肯定地点点头:“没错。就像我们这次经历。
遇到的木屋和海市蜃楼,用科学、用法理,从不同角度都能尝试解读。
这就如同,不同的修行理论,看似不同,实则都是为了帮我们理解世界、解决困惑。”
杜涛若有所思,又问道:“那除了佛道,其他的修行门派又有哪些独特的理念呢?”
我思索片刻,缓缓说道:“比如儒家,讲究‘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’,侧重于在世间的为人处世、道德修养。
墨家主张‘兼爱’‘非攻’,倡导无差别的爱与反对战争……每一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,
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、学习借鉴的。”
大家围坐在篝火旁,在这静谧的夜晚,伴随着跳跃的火光。
继续深入探讨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智慧。
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,大家也都在悄悄的进步着。
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,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去好好的思考那些老祖宗的智慧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我觉得,佛道也好,其他门派也罢,还有那些科学理论、奇奇怪怪的事儿。
说到底,不就是在琢磨,咱们自己的生活常态和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感悟嘛。
加缪在《西西弗斯神话》里写过,说“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”。
我觉得这话特有道理。
咱人类啊,其实就跟那小小的蜉蝣差不多。
在这茫茫宇宙里,实在是太渺小了。
咱研究这些大运、修行,或者说目前想搞清楚木屋、海市蜃楼的原因。
不就是在跟这庞大的世界“掰手腕”嘛。
可就算咱知道自己渺小绝不可能是“自然”的对手。
也明白,知道好多事儿可能一辈子也弄不明白,那又咋样呢?
这不就是人类能够走上食物链顶点的原因吗?
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踮起脚尖总是会距离天空更近一点不是吗?
咱还是得像蜉蝣一样,就算意识到自己渺小。
也依然要在这有限的生命里,热热闹闹、认认真真地活着。
你们知道什么是蜉蝣吗?
总是听到用这个词汇来形容一些事物,但是你们也从没去了解过这可怜可悲的生物吧。
这种生物身形细长又柔软。
就像脆弱的小豆芽,最大也不过27毫米。
一阵稍微大点的风,都能把它吹得七荤八素。
那薄得像纸一样的透明翅膀。
前翅大些,后翅却小得可怜,有的甚至几乎消失不见,
停歇时,翅膀无奈地竖在背上,像两片被风随意吹落、毫无生机的残叶。
身后拖着的那两根或三根细长尾须,好似在艰难地宣告着它的存在。
却又显得那么无力。
从生活上看,它的幼虫只能在暗无天日的水底。
靠着啃食藻类、细菌和水生植物勉强为生。
在漫长的水下时光里,它一次次蜕皮,满心期待着长大。
却不知等待它的是更加残酷的命运。
好不容易熬过幼虫期,变成成虫飞向天空。
可这短暂的“自由”却无比悲哀。
成虫的寿命短得让人揪心,仅仅几个小时到几天。
这短暂的时间里,还会面对鸟类的猎食,它甚至连进食补充能量的机会都没有,
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寻找配偶。
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,然后便在孤独与疲惫中悄然死去,
真是“朝生暮死”,一生都在为繁衍匆匆奔走,根本来不及感受这世界的美好。
再从它在生态系统里的位置来说。
蜉蝣幼虫不过是众多水生动物眼中的“盘中餐”。
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颗小小棋子,却毫无反抗之力。
而且,因为对水质变化敏感。
一旦水质变差,它的数量和种类就得跟着遭殃。
这意味着,它连安稳生活的权利都没有,只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被动改变。
在各种威胁下艰难求生,实在是可怜又可悲。
现在你们明白了嘛?
其实啊,我们和蜉蝣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?
扎心的是,直到我如今说出口你才真正了解了蜉蝣,那么谁又真正的了解了你呢?
所以啊也没必要去争论佛道谁高谁低,也不用纠结哪种理论才是绝对真理,
只要能从这些智慧里学到点东西,让自己活得更明白、更踏实,那就够了。
这一趟人生。
不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探索嘛,过程充实了,也就值了。
夜渐深,雾气愈发浓重,篝火的光在雾气中显得有些朦胧。
这一夜,木屋和海市蜃楼的谜团虽未解开。
但于我而言,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欲的火焰却是更加旺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