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9章 拒绝师傅的股份
第249章 拒绝师傅的股份
古往今来,一个在社会上非常有成就的人,有名望的人。
在没有发迹之前,绝对不会贪恋任何小便宜,抑或希望一夜暴富,甚至是大富大贵。
古语讲,一个家族要发达,穷的家庭经商,富的家庭做官。这有一定的道理。对尹德芳来说,他出生在一个小五金作坊家庭。
他属于穷人行列,理应经商。他偏偏不爱经商,希望当一名老实本的银匠。
一个人,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尹德芳觉得自己也不是经商的料,也不是做官的料。经商的事情,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在做。兄弟俩都在办厂,而且办得风生水起,他就不去瞎掺和了。
尹德芳觉得,每一个人的追求不同。物质的东西只是暂时的;精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,当精神抵达一定高度时,精神文明就能转化为物质文明。追求艺术,这是一条不归路。别人认为追求艺术的人,多半都有些疯癫症状。
做工艺银壶,也是跟艺术沾边的。有些时候,必须有艺术创意,一把工艺银壶才能走上艺术的巅峰。
老银匠想留住自己的得意门生,给尹德芳那么丰厚的加盟大单,百分之二十的股份。可以看出,老银匠也是舍得下血本。看来,他也非常爱才的。
据尹德芳粗略的估计,如果自己答应老银匠,这些股份,折合成现金的话,也得有大几十万。
在新千里左右,在尹德芳的故乡,一套90平米左右的房子,也不过十来万二十万的样子。
这些股份,如果换成现金的话,尹德芳完全可以在市区买两套房子了。
尹德芳竟然抵挡住了这极致的诱惑,他为何能抵挡住这极致的诱惑呢?
原因在于,尹德芳对自己现在的银匠手艺自信。如果他亲自打造一把工艺银壶,绝对不愁卖,而且肯定是一件难求。
在河南济源的时候,他已经初步证实了自己制作工艺银壶的能力;在云南时,又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实力,特别是那一把紫阳花大银壶,工艺价值极高;
在西藏学的银器制作技艺,镂空雕刻工艺,鎏金工艺,景泰蓝工艺,一片造锻造技艺。可以说他学到了最全面,最精湛的银壶制作技艺。
他现在对自己的技艺更加自信。现在这把《繁盛如斯》大银器已经完全完工,做功精湛而细腻,艺术价值无法估量。
而且,这把大银壶法器,一经交货,先是在西藏地区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
后来经过省级,国家级的电视台记者,报刊媒体记者进一步深挖,新闻报道。
许多人对这把大银壶法器,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兴趣,都恨不得第一时间来到布达拉宫,亲自一睹这把被宣传得神乎其乎的大银壶法器的风采。
尹德芳已经学会了老银匠手中所有的技艺,而且还做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。老银匠再没有任何技艺,可以教授尹德芳了。
如果老银匠再加大力度,除了股份之外,再给他一些时间自由,估计尹德芳很快就要缴械投降了。
如果老银匠给他更多的假期诱惑,比如一个月可以有一个星期的假期,尹德芳肯定直接缴械投降!但是,这绝对不可能,因为任何一把银壶,都需要时间积累。没有时间保证,一把工艺水准高的银壶肯定出不来。
任何一个普通的人,在这极大的诱惑面前,超出自己承受的范围和阈值,那肯定沦陷在猎人预设的陷阱里。
老银匠虽然不是猎人,尹德芳也不是猎物。但是,双方所处的位置和情形,和这差不了多少。
在老银匠的内心里,尹德芳和才旦次仁两个爱徒,高徒。他们好比一个是卧龙,一个是凤雏。得到他们其中任何一个,就能在银器打天下。
本来人生三十而立。坐在火车上毫无睡意,三十岁的尹德芳觉,他得自己现在一事无成。
兜兜转转,现在又回到了自己出发的起点。从零开始,他觉得,先不要盲目扩大工坊,就在尹老爷子原来那爿小五金店里立足。等资金多起来的时候,再找一间像样的五金工坊。
他望着窗外不同的风景,高山和平原风景完全不同。高山总是起起伏伏,和人生特别像,人生也是起起伏伏的。
而平原呢,总是一马平川,平原地区,多半是富庶之地,产粮多。但是,平原也不是说一切都好,发洪水时,很难堵住洪水,稍不注意就水漫金山。如果在平原,想找一个避风的地方,也是很难找到的。
经过无数隧洞的雪域高原,从高原到一望无际,一马平川的平原,他突然领悟道,人生风景总是在路上。
他本来也是一个不相信宿命论的人。经历种种人事之后,他有种大彻大悟:命里该有的一定有,命里无的,强求也无益。
才旦次仁没有到火车站为尹德芳送行,因为他被尹德芳安排了特别的任务,要把手中的绿松石手串送给师娘吴彩霞。
才旦次仁看着尹德芳送给自己的一大摞书,他就发出感叹,这些书籍,不知道自己何年何月才能看完。最要命的就是,自己认不了几个字,光是会认字还远远不
够,还得理解书中的内容。
这些名著艰深晦涩,并不是那么好啃的。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支撑,不过才旦次仁下定决心,要在他平生之年,把尹德芳送给他这些书全部读完,读懂。
才旦次仁原本计划,尹德芳离开的时候,他一定要到车站为尹德芳送行的。
就在尹德芳出师的那个晚上,他也喝了青稞酒。毕竟是师弟的出师宴,他和尹德芳的关系最好,他贪杯了。他端着酒杯,替自己的师弟尹德芳到处敬酒,以至于第二天尹德芳离开时,他还躺着床上呼呼大睡。
世间什么吃的都可以吃,什么喝的都可以喝。唯有酒这玩意儿,一碰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。
特别是酒量天然很菜的人,喜欢来上几杯,又特别喜欢敬人家酒的豪爽单纯的人。一般情况下,一张桌子,几张桌子,敬了几轮酒下来,数杯白酒下肚之后,一喝就高,高到自己是谁都不清楚了。
然后,才旦次仁,他自己怎么回家的,第二天回忆好几遍,才想起自己怎么失态的,怎么回家的,记忆渐渐清晰,他被是尹德芳扛着送回家的。
喝得烂醉如泥的,连自己怎么回家的,谁送自己回家的,第二天肯定都不记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