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给老银匠打下手
第214章 给老银匠打下手
尹德芳向才旦次仁介绍錾刀,他的语言艺术,那叫一个专业,那叫一个高超。搜索本文首发: 我的书城网
他虽然不是大学里的讲师,他却能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,用不同的语言讲解。他讲解錾子的名称和功能,通俗易懂,深入浅出,又能鞭辟入里。
尹德芳知道才旦次仁文化水平极低,他讲解錾刀时,用农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打比方,让文化不高的农村青年——才旦次仁听起来非常容易懂。
这也是才旦次仁佩服尹德芳的原因,也是他把尹德芳当成自己师傅的重要原因。
尹德芳讲得通俗易懂,而且脾气非常好,态度也非常好,耐心细致,不像老银匠那样容易暴怒,而且动不动就爱骂人。
“师兄,你看这把錾刀,它像筷子一样直,而且比筷子扁平。它的顶端,像不像刀口?和农村野外那丝茅草一样,锋利得很,割手。稍微不注意,就把自己的手割了。这个錾子,叫直线錾。这把錾子,用来錾直线的。”
“嗯,明白了,丝茅草碰不得,丝茅草锋利得很,一碰就要被割开一道口子。”
才旦次仁一听丝茅草而色变,他感觉手背发凉。
因为才旦次仁小时候放羊时,被田埂外边的长丝茅草割过无数次手,也流血无数次,那种刺痛感,那种疼痛感,让他记忆犹新。
这种后怕,这种深刻的痛苦记忆,已经刻在他的血液里和骨子里,让他至今还对丝茅草,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和憎恶感。
才旦次仁,他虽然是尹德芳的师兄,这些银器实操錾刀工具,他在老银匠的银匠铺子学艺将近大半年,他摸过这些錾子的次数,和他这辈子被别人赞扬的次数一样,少得可怜。
一个身体有缺陷的自卑青年,才但次仁因为豁嘴的原因,他被别人赞扬的次数,他长到快二十岁了,用五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。
这个豁嘴农村青年,丑陋不堪的外貌之下,却隐藏着过人的绘画艺术天赋。其实,他还拥有超高的智慧,而且他的品行还无比善良。他就像小说《巴黎圣母院》中那个人物卡西莫多一样,丑陋的外貌里隐藏着高贵的灵魂。
才旦次仁的绘画天赋,被老银匠和尹德芳都发现了。而且,他还被尹德芳赞扬了。与此同时,他还被老银匠重用了。
在尹德芳眼里,才旦次仁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物,他和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中的保尔柯察金一样,有钢铁一般的意志,而且无坚不摧。
看到尹德芳錾的花精美,古朴,雅致,圆润。不管是制作银壶手艺,绘画手艺,还是錾花手艺,都深得老银匠夫妇赏识。
才旦次仁的内心里,他也想得到老银匠夫妇的器重。而且,他有一个不小的野心,他想长期留在师傅的身边,成为老银匠的银器公司的银匠大师傅。
才旦次仁暗想,尹德芳毕竟要出师,要离开西藏回到浙江。以后,如果自己手艺过硬,自己就是老银匠银匠铺子里的大师傅。
他要成为拿老银匠银器公司工资最高的人,成为人人羡慕和尊重的大银匠师傅。
看到尹德芳熟练的錾花手艺。其实,才旦次仁的手,早已痒痒了。他想动手錾花,也想錾刻得和尹德芳一样精美。
尹德芳把大大小小的錾刀名字和功能,都向才旦次仁介绍了一遍,才旦次仁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,他记忆相当不错。
把所有的錾子介绍完毕之后,尹德芳又叫才旦次仁把这些錾子的名字和功能又重复一遍给他听。
一切和尹德芳预料的一样,才旦次仁都能准确地说出这些錾子的名字和功能。能认识这些錾花工具,接下来的就是使用这些錾花工具。
实操最重要,特别是要在银壶表面錾花,说和做那又是两码事。一是要深刻理解银的属性和纹理,二是熟练运用錾子,三是手腕和手指的灵活运用。
手腕,手指,锤子和錾子配合要相当默契,才能制作出精美的图案。
才旦次仁跃跃欲试,想直接在大银壶上手錾花。于是,才旦次仁对尹德芳道:
“师弟,能不能让我也试试,我想下午动手錾花。”
“咱们师傅说过,他们二老过来了,才能动手,他们要在旁边亲自监工,我们不能擅作主张。这件银壶法器,事关重大。”
尹德芳没说同意,也没有说不同意。他说到老银匠夫妇,显然,不同意的成分占的比例大。
这绝非儿戏,这件大银壶法器,是帮老主顾布达拉宫制作的,的确事关重大。
《法器盛典》錾花完毕,就是錾刻《布达拉宫》和《大昭寺》两幅图案。
这两幅图案,是老银匠夫妇要錾刻的,在银壶上錾刻建筑物,需要银匠有深厚的錾刻功底。
錾刻建筑物,这不是尹德芳的强项。他也不敢擅自动手錾刻,他想待在一边,认真向老银匠夫妇学习这种錾刻技法。
在银壶上錾刻建筑物,需要用到的錾刻工艺特别多。还需要银匠有雕塑技艺,绘画技艺,錾刻技艺等多种技艺。
在银壶上錾刻《布达拉宫》和《大昭寺》,不仅有技艺传承,还有人文温度,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。
老银匠夫妇亲自錾刻这两座宏伟的建筑,他们就是想向自己的两个爱徒传达这种精神。
两点整,老银匠夫妇准时来到银匠铺子的操作间。老银匠又换了一套崭新的衣裳。
老银匠整个人看上去,精神矍铄,容光焕发。他媳妇吴彩霞也是打扮一新,穿戴极为庄重,雅致。
而且和上次一样,老银匠早已在家里沐浴,更衣,净手。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极为到位和细腻。
由此可见,老银匠夫妇对这把大银壶法器的制作,有多重视了。
老银匠一来到操作间,操起案板上的一把錾子,然后坐在一把大铁枕边,提着大银壶,要开始工作了,他对尹德芳和才旦次仁道:
“现在,你们师兄弟给我们夫妇打下手,递递錾子,做做服务工作。”
“好嘞,师傅。”尹德芳和才旦次仁异口同声应答道。
现在,轮到尹德芳和才旦次仁给老银匠夫妇打下手。他们需要师傅发出指令,需要什么样的錾子。
尹德芳和才旦次仁,他们二人绝对做不到银匠夫妇那样,徒弟需要什么錾子,根本不需要指令,而且他们都能非常精准地找到对方需要的錾子。
幸好尹德芳把所有的錾刀的名字和功能,都教才旦次仁熟悉了一遍。这样,他们打下手的时候,车轻路熟。
在巴掌大的银壶表面錾刻《布达拉宫》和《大昭寺》两幅图案,錾刻技艺必须高超,才能胜任这些复杂的錾刻工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