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银匠大师打下手
第210章 银匠大师打下手
尹德芳走到案板前,他顺手操起两把錾子的那一刻,被老银匠鹰隼般的眼睛瞬间就捕捉到了。搜索本文首发: 拉小书网 laxsw.com
一把曲錾,一把杀錾,精准的选择,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
古板的老银匠,他的眼里露出赞许的神色,他脸上原本严肃的表情,也瞬间松弛下来,他的内心也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满足。
银匠师傅只略微点拨一下,徒弟很快就能领会师傅的用意。这样的优秀徒弟,打着灯笼都难找。
在空白的银壶表面勾线,画出《银壶盛典》大致的轮廓。这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。这一幅图案是尹德芳自己设计的,他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熟悉。
不过,这幅图案已经搁置在那儿有一段时间了,为了稳妥起见,他还是再次详细看了图案中的具体内容,庄严肃穆的盛典现场。
画作上,是一幅盛大的典礼现场。古朴,典雅,圆润的大银壶法器居中。不过,大银壶法器上面覆盖着几层不同颜色的哈达。
透过露出的哈达两端的颜色,可以清楚地数出哈达的层数,有五层哈达覆盖在大银壶法器上。
每一种颜色的哈达,代表着不同的含义。有代表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;有代表蓝天,智慧,健康,永恒,平安忠诚的蓝色哈达;有代表行护法,包含一切美好,兴旺的红色哈达;还有象征大地,体现尊贵和至高无上的黄色哈达。有代表江河水,寓意繁荣和兴盛,代表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哈达。
两位身着红色僧衣的法师,分列大银壶法器的两边,他们双手手执哈达,神情肃穆。一看他们就是准备揭开覆盖在银壶法器上的哈达,这个揭幕仪式庄严肃穆。
一群身着红衣的僧衣的喇嘛,他们站在法师的边上,分别站在大银壶法器的两边,黑压压的朝拜人群,站在两旁。形成一幅扇形。这群朝拜者,他们双手合一,也是肃穆的神情,他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神,紧盯着这尊被五层哈达覆盖着的神秘大法器。
这是一尊艺术性超高的大银壶法器。是银匠学徒尹德芳在西藏的代表作,他因为有事情回浙江了,未能参加这场宏大,庄严而肃穆的银壶大法器揭幕盛典,甚是遗憾。
不过,一般的银匠画师,也不会把自己的像画进作品里,或者錾刻上银壶法器。
尹德芳一手拿錾子,一手拿锤子,根据银壶上已经绘制好图案的大致轮廓,开始一锤子一锤子小心地敲打起来。
该平錾的图案,平錾;该戗錾的图案,戗錾;该阳錾的图案,阳錾;该阴錾的图案,阴錾;该镂空錾的图案,镂空錾。
《银壶盛典》,主要錾出大银壶这个主角。银壶上套银壶图案,这是比较罕见的构图创意。人物众多,表情严肃肃穆,展现佛教的庄严肃穆,符合佛教宗教法器揭幕盛典的实际情形。
尹德芳对这一幅图案,采取的是台錾工艺。说句通俗的话,就是用台錾顶出所需要的图形边缘。用雕刻专业俗语来说,就是一种浅浮雕的处理方法。
由于只有巴掌大小的空间,面积相对较小,他选择的錾子也是极为小巧,确定好浮雕的高度与深度之后,尹德芳把大银壶架在铁枕上,反复敲打錾子。
尹德芳的一双手特别大,幸好他的手指修长。不然的话,捏稳一根錾子都极为不容易,这是极为精细的活。就像苏绣刺绣一样,需要工匠长得一双秀气的巧手。
而尹德芳偏偏长了一双大手。对于像他这样的银匠来说,要绣好每一幅图案,难度又大大的增加了。
对于尹德芳来说,他最怕的一道工序就錾花环节的“丝”。因为要表现出花瓣的经脉,小鸟的羽毛,人头上的发丝,面部的皱纹,眼睫毛,汗毛,哈达的分层线等这些细节描线。
尹德芳神情专注,心无旁骛,他在银壶表面上飞针走线,不停地敲敲打打。仿佛这个世界上,只有他和眼前的工艺银壶法器存在,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。
叮叮当当的捶打声,像一曲典雅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,从老银匠的银匠铺子传到八廓街上,传到整个拉萨城市的上空,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尹德芳全身心投入创作中,他每一次下錾子,位置都极为精准而空灵,仿佛他穿越了,在和壶上的人物对话。
尹德芳的身边,有三个打下手的银匠,而且还有两个国家级的银匠大师给他打下手。
只要尹德芳一伸手,他就能得到一把他想要的錾子。原因在于两位银匠大师知道他需要哪种合适的錾子。
银壶壶身上的人物神态慢慢清晰起来,面部表情渐渐丰富起来,整幅图逐渐立体起来,鲜活起来。
老银匠夫妇,他们看着浮雕上的人物鲜活起来,他们的脸上表现出极度的欣慰和兴奋。不过,他们屏住呼吸,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。
而银匠学徒才旦次仁,他连拿哪一把錾子都不清楚,他干脆做一些服务工作,到外面给这三位大师烧茶递水。
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,尹德芳额头也有晶莹的汗珠子,他手心也开始沁出汗水。不过,他用毛巾及时擦去,又继续专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錾花工作中。
第一幅图案渐渐成型。不过,只要你看着老银匠手中的放大镜,你就知道这次錾花的难度有多大。
尹德芳的视力特别棒,他居然不用放大镜,竟然他手中的錾子都落得那么精准,力度控制得那么到位,轻重缓急,他都拿捏得极好。
整幅图案的錾花进度非常快,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。如果换一个银匠,这需要好几天才能錾刻好。不过,尹德芳对画作熟悉,对錾花技艺也非常熟悉,操作起来,速度飞快,仿佛他是一名神匠附体。
尹德芳身边的两个大银匠大师,老银匠夫妇递錾子倒是有些手忙脚乱。
如果有影像记录摄影师,把这段珍贵的画面,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,留给后面的银匠,该多好啊。
可是,在尹德芳成为著名的银匠大师的年代,连一个能录像的手机都找不到。更不用说有专业的摄像师来给他录像,记下他这段珍贵的银器制作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