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国银匠不会下蛊的土司

第219章 向更高境界迈进

第219章 向更高境界迈进

代表大中国新时代的,世界艺术珍宝级的《繁盛如斯》大银壶法器,几个面的图案和纹饰,已经錾刻完毕。本文搜:找小说网 免费阅读

现在的錾花阶段,是大银壶成型的重要环节。这个环节,必须把每一幅图案和纹饰錾刻好。

这个环节,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或者缺陷!不然,就是废品一件。

尹德芳和才旦次仁这两师兄弟,同台竞技,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,一比高下。

这能够促使尹德芳和才旦次仁师兄弟俩,向着更高的艺术创作境界迈进,向着更高的艺术高峰迈进。让未来的艺术史上,留下一段佳话,师兄弟平头齐进,都是国家级的银匠大师,世界级的银匠大师,也成为亿万年银匠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
也不是说,师兄弟俩,非得一比高下。他们现在的关系,既合是作关系,也竞争的关系。

合作关系,就是师兄俩,要共同完成师傅老银匠李润泽的要求,把所有的图案和纹饰錾刻完毕,完成布达拉宫对这件银壶大法器的所有要求。

所谓竞争关系,就是要看,师兄弟两人,谁錾刻的图案和花纹更美,更有艺术价值。更符合布达拉宫的要求,更符合这个世界对艺术的要求。

他们俩,以后出师的时候,谁能够得到师傅的更高评价,得到更多的推荐。这是任何一个银匠学徒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。

如果得到师傅更多的推荐,出师以后,自己开一家银匠工坊的时候,完全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订单。

当然,这是实用主义的考量。

这个考量,符合人性。

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,就是无用主义思考。不是为了更多的订单,而是考虑更多的社会价值。

为这片热土而思考。其目的就是,以后自己能够带更多的徒弟,让这门古老的技术发扬光大。

大银壶已经被尹德芳锻造出来了,各种技术都得到老银匠的认可。银壶制造技艺没话说,可以用完美来诠释。

现在只是一个收尾工作,在银壶上錾花。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,因为银壶的艺术性,还要通过银壶表面的錾花艺术来体现银壶的整个价值。

尹德芳和才旦次仁,他们这两位师兄弟之间的岁数,相差了差不多十岁左右。

学习银壶一片造技艺,各种錾刻技艺,镂空雕刻技艺,鎏金技艺,珐琅技艺,一个起步相对较晚,一个起步相对较早。

尹德芳28岁才真正意义上从事银器制作工作,起初,跑到济源,师从银匠名师康大器,尔后师从云南银匠名师寸祖仁,最后,又跑到拉萨,师从西藏最负盛名的银匠大师李润泽;

而才旦次仁,他19岁就开始从事银器制作工作,而且师从银匠名师李润泽。

从个人学艺经历上讲,尹德芳获得的银匠经验更为老道和全面,因为每一位师傅都教了至少一项以上的绝技。

康大器教了尹德芳银壶一片造技艺,寸祖仁教了尹德芳錾刻技艺。

而李润泽教了尹德芳一些比较综合的技艺,既有一片造技艺,也有錾刻技艺,还有镂空雕刻技艺和鎏金技艺,以及珐琅工艺等。使他的银匠技艺更加全面和成熟。

与此同时,尹德芳还学习了绘画技艺,自学了很多银壶文化知识,历史知识,各种文物知识,弥补了他许多知识和技艺的空白。

他们师兄弟两人,都是凭借这件《繁盛如斯》大银壶法器一举成名。

一个是大器晚成,一个是年少一战成名。

尹德芳属于大器晚成,才旦次仁属于年少成名。

不管是大器晚成也好,年少成名也好,各有各的好处,各有各的坏处。

二者没有绝对的优劣,有些人年少成名,到后来却寂寂无名。有的年少成名,继续追逐梦想,成为一代银匠大师。有的大器晚成,却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。

《锅庄舞步》属于典型的人物、场景风俗画。场面宏大,人物众多,元素众多。

红红的篝火,火红的生活,喜庆的人们,各种丰收的果实,西藏典型丰收庆典食物。

每一个欣赏者,静静地站立这尊大银壶法器前,欣赏这一幅图案的时候,就会静下心来,平心静气反思自己前一阶段的生活,畅想自己后一段的未来,以及会思考自己整个人生,该如何面对一切。

这一切的一切,无不诱惑着人们走入画面深处,走入历史的纵深,走入一个期望的美好的生活境界。

对于一个银匠来说,他的人生,不是攻城拔寨,而是静静地坐在那儿,就是和冰冷的金属对话,把思想融入器具里,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会说话。

如果这件作品有艺术感染力,有灵魂,有生命。它会像一个大写的人,主动站立,像一座高山,像一个英雄一样,顶天立地。

它会感动一群人,甚至感动一座城市,感到一个国家,感动整个世界。

如果这件艺术品有魅力,有怜悯之心,有人文情怀,它进而感动芸芸众生,感所动有处于困惑中的人

们,感动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们,以及感动所有处于困境、困顿中的人们。

凡是看到这件《锅庄舞步》作品的幸运观众或者朝拜者,都会忍不住喜极而泣。它上面的绘画作品,有鼓舞人心的力量,鼓舞着所有人。

看到作品本身,每个人都是艺术创作家,都会就像看到自己曾经的生活,看到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,看到未来走向的一切可能性。

这是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,这是一种艺术,这是一种哲学,这也是一种顶级的宗教。

在尹德芳的内心里,他知道,艺术和文化紧密相关。从事艺术创作,一定和文化相关。艺术需要文化,文化促进艺术的发展。

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治愈型的。

比如梭罗的《瓦尔登湖》。我们必须向自然致敬,向艺术致敬,向梵高的《向日葵》致敬。向同时代的铜匠大师朱炳仁的铜艺《向日葵》致敬。

纪录这个时代的,并非影像,还有文学!和纪实文学一样的小说。也许若干年之后的若干年,后人会看到这部伟大的作品。

高质量的艺术和文化的发展,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。

高质量的艺术作品、深厚的文化积淀,一定和旅游密切相关。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,就有文化和艺术的需求,这就必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,从而带动经济的有序的健康的循环,成为一个健康的科学的产业经济发展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