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国银匠不会下蛊的土司

第206章 银匠最后的献礼

第206章 银匠最后的献礼

银匠铺子诸多的人,老银匠,老银匠的妻子,尹德芳,才旦次仁,以及其他的银匠学徒,大家都看着地上的九幅图案。搜索本文首发: 我的书城网 wdscw.com

每幅作品都极为精彩,可以说色彩斑斓,图案内容精彩纷呈,内容丰富多彩,场面宏大,叙事精彩。

每一幅作品,都蕴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。看到画面,就能让欣赏着联想到画面背后的每一个精彩的故事。

画面上,人物形象逼真,神态自然而丰富,音容笑貌,历历在目。让每一个观览者如临现场,仿佛和他们在一起,共同参加藏地的盛大节日。

动物和植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,每一种动物和植物,仿佛都画活了。这些动物,植物都活灵活现,仿佛它们时刻都要走出画面,来到你的面前,跟你打招呼一样。

纹饰部分,也绘制得非常精美。符合传统的东方古典审美,又有现代韵味。传统和现代,结合得非常完美。这充分体现一个绘画者的高超绘画技艺。

纹饰和画面搭配科学,选择的纹饰极为贴切、传神。纹饰布局极为合理,占的位置精细,精准。

纹饰部分,没有对大图案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和毁坏的印象,纹饰部分,层次交代清楚合理。

纹饰部分,色彩该浓的地方浓,色彩该淡雅的地方淡雅,过渡衔接非常好,仿佛它们就是天然的配角。

整幅图案的意境非常美,画工水准极高,宋韵文化意味浓厚。不管怎么看,不管站在哪个位置,哪个角度欣赏,都是一幅非常精美的图案。

如果不细看,还以为出自宋朝的哪个大画家之手呢。如果放到拍卖行的拍卖现场,肯定迎来一波疯狂的抢购潮。

每一幅作品都画得非常精美,细腻,典雅。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很好,属于典型的宋韵工笔画作。

每一幅作品,可以用完美两字来形容。每一幅作品,都属于精雕细琢的精品,珍品,孤品。

这些作品,花了老银匠李润泽,老银匠的媳妇吴彩霞,尹德芳和才旦次仁,这几位创作者的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以及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
尹德芳创作的作品最多,加上锻造三十几重的大银壶,耗费他的时间,精力和心血也最多。

不过,尹德芳觉得来到西藏非常开心,因为他喜欢从事这项银器制作工作,又得到老银匠李润泽的欣赏和偏爱。

他在工作中,完全忘记时间的存在,忘记一切世俗的烦恼。特别是师傅让他打造一把大银壶法器,信任他,支持他,偏爱他,让他觉得特别幸福和满足。

任何一个工匠,能够得到师傅的青睐,得到师傅的认可,毫不夸张地说,哪怕前面是万丈悬崖,跳下去粉身碎骨,死亡也是完美的。

画那么多幅画作,尹德芳感觉自己在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对话。

他的灵魂得到提升,他感觉自己就是画作中的其中的一个鲜活的人物,植物或者动物,或者某一个景物,或者某一个符号。

反正,他就是画作中的一份子。

如果这些画作,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,显得有些杂乱无章。

尹德芳建议老银匠,按照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来排列。包括把这些图案錾刻上大银壶,也按照这个顺序来錾刻。

老银匠也赞成尹德芳的意见,按照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的顺序开始摆放。有的图案合并一下,有的图案拆开来。

九幅图案依次是第一幅《繁盛如斯》(里面包括《银器盛典》),第二幅《布达拉宫》和《大昭寺》,第三幅《纳木措大湖》,第四幅《锅庄舞步》,第五幅《冈仁波齐》和《草盛畜旺大草原》。

把后面几幅图,第六幅《****》,第七幅《菩萨》,第八幅《丰收庆典》,第九幅《和亲图》。放在金和土之间,然后把这些图案錾上大银壶的表面,这样排列就好看了,也比较合理。

按照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的顺序排列,符合人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规律。

接下来就是四人的分工合作。建筑类的作品,老银匠和他媳妇共同完成,其余部分,皆由尹德芳和才旦次仁共同完成。

如果算时间的话,估计又是几个月不能完工。这把银壶錾花工艺,镂空雕刻工艺和鎏金工艺完成,估计离藏历新年也就不远了,也离向布达拉宫交货的时间迫近。

“錾刻工艺,也可称为錾花工艺。来来,你们两个跟我来,把几个盒子里的錾子都拿出来,给你们看一看,瞧一瞧,錾子有多少。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錾刻大师,首先要识别各种錾子。”

尹德芳和才旦次仁跟在老银匠的屁股后面,又来到老银匠的那间密室。

然后,老银匠打开铜锁,进入到他的密室。这里,就是上次尹德芳和才旦次仁两个刻章的密室。

老银匠来到几口古色古香的柜子前,打开柜子的铜纽扣,里面盖着一层印花布。

老银匠轻轻地掀开印花布,印花布下面摆放着各种圆筒盒子,圆筒盒子也是摆放得非常整齐。

圆筒盒子里,是大大小小的密密麻麻的錾花錾子,錾子也是摆放得整整齐齐,像哨兵一样,錾子的尖部,一律朝上。

而且,每一把錾子都闪闪发光,密密麻麻的錾子,望着两个年轻人,好像在向他们诉说老银匠的一段光荣历史和辉煌。

光是保养这些錾子,一定花老银匠很多的时间。而且,保养这些錾子时,必须得小心翼翼,不然就被錾子戳破了手。

可以看出,老银匠每次用完工具之后,都把錾子保养了一遍。这些錾子,和崭新的錾子没有啥区别。

一个银匠,首先要爱惜、爱护自己的银匠工具。不管是什么工具,都得好好保养,下次使用起来才顺手,趁手的工具,工作起来效率才高。

每次用完錾子之后,都有认真清洗一遍,而且还有保养一遍。这是尹德芳很小就知道的常识。

因为他的爷爷,老锡匠——文莱公也是这么做的,他的老爹——老铁匠尹老爷子也是这么做的,还有济源的师傅康大器大师,云南的师傅寸祖仁大师,他们都是这么做的。

现在,匠人手艺就传到第三代人尹德芳手里。也不是传,每一个人从事的五金制作技艺不一样。

他们家祖孙三代,从锡匠到铁匠,再到银匠,从事的事情完全一样,都是工匠,只是制作器具的原材料不一样,初心是一样的,都想好好做五金器具。祖孙三代人,都想当好一名好工匠。